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廢棄物去化
  • 一、石綿建材廢棄物清除處理

    丹娜絲颱風導致嘉義縣市及臺南市多處房屋受損,部分石綿屋瓦破損掉落。為保障民眾及作業人員安全,環境部於 114年 7 月 30 日函下達「天然災害後石綿建材廢棄物清除處理指引」。請民眾及清理作業人員應注意防護措施;環境部於114年 8 月 16 日成立「災後復原南部辦公室」全力加速災後廢棄物清理與環境復原,且地方政府已設有石綿廢棄物貯存專區,供集中暫存使用。

  • 二、太陽能光電板

    丹納絲風災計 33 案場光電板總受損約 12 萬 1 千片,已於9 月5 日前均清離現場。目前國內已有具專業的資源化處理機構,能有效拆解光電模組中的鋁框、玻璃與矽晶片等可再利用材料,處理技術為物理處理、破碎成細小顆粒取得乾淨玻璃、分離矽晶片進行金屬提煉、背板則可回到塑膠回收,或有陶瓷原料再利用產品。

    環境部已建請經濟部,針對目前大型光電案場,應由跨部會組成總體檢小組,針對案場管理、環境承受力(抗風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災害應變機制、災後清除復原計畫等四大項進行全面體檢評估,以獲得社會大眾之認同。

    延伸閱讀: 光電板災後清理

生活環境
  • 一、全國公廁管理維護

    為提升公廁品質,透過「美質環境推動計畫」補助地方修繕與新建公廁,全面提升使用品質。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倍增行動方案」,促進包容與平權環境;並以「特色公廁推動計畫」結合在地文化與公民參與,打造示範亮點。另訂定「提升如廁文化推動計畫」,以影音、廣播與社群宣導正確如廁觀念,培養公德意識。同時推動 QRcode 意見回饋與績優公廁評比,促進管理精進與表揚典範,並導入科學化診斷,強化公廁環境監測與管理效能,達成「不髒、不濕、不臭」的服務目標。

  • 二、全國菸蒂不落地

    為有效遏止亂丟菸蒂、垃圾等污染環境行為發生,研議廢棄物清理法罰鍰金額最高上限由6,000 元提升為10 萬元,已於114 年5 月 29 日預告修正草案。

  • 三、裸露垃圾處理

    目前已建置「全國裸露堆置垃圾妥善處理監控平台」,民眾可透過網站,查閱各縣市掩埋場垃圾裸露暫置情形及各場改善進度,強化民眾監督政府機制。環境部亦協助地方提升垃圾處理量能,推動焚化設施汰舊換新與運轉優化,除少數縣市外多已具備自主處理能力。中央定期召開追蹤會議與現地查核,部長親自督導,確保各縣市落實改善、加速去化進度,達成垃圾妥善處理與環境整潔目標。後續將依地方規劃與補助案進度,持續推動覆土、打包及多元處理等措施,透過數位化管理與場域整頓,預期於 115 年底前全面完成公有掩埋場裸露垃圾妥善處理,實現減量與環境整潔目標。

  • 四、二仁溪河道廢棄物清理

    環境部綜整臺南市政府提報之計畫,於 114 年 2 月 4 日提報行政院審核,業於114 年7 月 18 日核定,計畫期程為 4 年(114 年前置作業,115 年至 117 年挖掘清理),目標在 117年完成清理河道 4 處場址約計 2 萬 2,088 公噸廢棄物,澈底改善二仁溪生態環境。

跨界合作
  • 一、強化環境執法跨界合作聯手打擊不法

    環境部積極查察跨區域污染與重大環保犯罪,並作為檢警環平台重要聯繫窗口,強化中央與地方協作,展現打擊不法決心。透過專案查緝行動,針對非法棄置與集團性犯罪加強取締、查扣及復原,並舉辦表揚大會肯定查緝成果。同步推動「智慧圍籬全流向監控」策略,整合警政、國土、交通等跨部會監控資源,導入 AI 技術建置監控系統,建立全國性防制網絡,有效掌握非法清運與棄置行為,運用科技強化執法與維護環境安全。

  • 二、AI 智慧環境共治平台

    環境部運用 AI 科技強化環境執法與治理,於南區設置 AI影像辨識系統,即時偵測異常煙流、露天燃燒及廢棄物棄置情形,結合遠端監控與現場稽查,提升精準執法與污染防制效能。並建置「智慧環境共治平台儀表板」,整合空品、氣象與影像等資料,透過 AI 分析與視覺化呈現,提供中央及地方決策輔助與預警機制。此外,推動公私協力 AI 自主管理,以營建工地示範導入 AI 辨識揚塵與車輛防塵管理,顯著降低告警事件,並規劃納入環評通案性承諾,促進產業自主減污與智慧治理。

相關附件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