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板災後清理
丹娜絲颱風過境後,嘉南地區許多太陽能光電設施受損,光電板與浮具散落在滯洪池、魚塭等地,不僅影響環境整潔,也引發民眾擔心破損的光電板會不會釋放重金屬,造成水質或土壤污染。因此環境部及本署已會同地方環保局第一時間進行水質檢測,結果顯示大部分重金屬未檢出,數值也遠低於環境基準,短期內沒有造成明顯影響。
更大的挑戰在於大量受損光電板本身就是廢棄物,如果沒有妥善清理與回收,不但可能污染環境,也會造成龐大的廢棄物清理壓力。不只是「污染風險」的問題,也是一個「廢棄物管理」的課題,如何正確回收與再利用是守護環境的關鍵。
光電板回收 落實資源循環受損的光電板必須依照《廢棄物清理法》規定,由業者負責清除,並交由合法機構進行再利用或妥善處理,光電模組的材質多數具有再利用價值,像是鋁框、玻璃與矽晶片,都能經過拆解後再次回到循環系統,而無法再利用的部分,也必須透過合格處理方式,避免隨意棄置或就地破碎造成二次污染。
至於浮筒材質,多屬高密度聚乙烯,也可以透過再利用機構進行回收再生,進一步減少廢棄物量,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與專業,但只要遵循正確程序,就能將環境衝擊降到最低。
環境執法 嚴格監督業者在這次風災後,除了要求光電業者限期清理現場,也多次會同地方環保局到場稽查,確保清除與暫置過程不會造成新的污染;對於未依規定處理的業者,已依法裁罰,並針對持續違規的案場按次加重處罰;而民眾關心的「紅水」現象,也立即調查與檢驗,確認並非光電板造成的污染問題。
面對光電板廢棄物棄置問題,業者應該具備完整的「災後應變計畫」,包括防範極端氣候影響的設計、緊急清除方案以及後續的復原措施,才能避免同樣問題一再發生。
守護永續環境太陽能是重要的再生能源,但設施在災害中受損,也可能變成環境風險,透過監督與執法,搭配業者的責任清理與合法回收處理,才能夠把風險降到最低。每一次的檢驗、稽查與處理,不只是針對眼前的問題,更是為了確保未來能源發展與環境永續能夠共存。環境部與本署亦確保資訊透明,並及時澄清疑慮,避免造成民眾恐慌。
- 發布單位:南區環境管理中心
- 發布日期:114-10-03
- 檢視更新日期:11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