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本署致力於改善環境,以「環保設施優化」及「掩埋場轉型」為核心工作,主要集中在提升垃圾處理設施的效率和改造掩埋場。自 106 年開始,展開了各種垃圾處理計畫,並補助地方政府升級垃圾處理設施,目標是確保家戶垃圾處理能力達到標準。

核心業務與行動重點

本署持續推動垃圾處理策略,從設施升級、廚餘循環、智能車輛到綠能轉型,全面提升垃圾處理效率與環境永續價值。

垃圾處理設施營運管理

焚化廠與掩埋場是垃圾處理的重要設施,本署積極推動智慧化營運,協助地方提升設施運轉效能。藉由整治老舊設備、加強防災設施,確保設施安全及提升清運效率。此外,焚化產生的底渣與飛灰也不再只是廢棄物,而是被轉化為工程可用的再生粒料,廣泛運用於公共工程中,減少掩埋需求,同時促進循環再利用。

宜蘭蘇澳區域掩埋場
宜蘭蘇澳區域掩埋場
嘉義縣民雄掩埋場
嘉義縣民雄掩埋場
高雄市路竹掩埋場
高雄市路竹掩埋場
廚餘多元再利用

本署廚餘處理以「多元再利用」為策略,推動將廚餘飼料化(如養豬)、肥料化(如高效堆肥及傳統堆肥)、能源化(如厭氧消化發電)及其他(如養黑水虻與雞鴨等),並持續督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動廚餘多元化再利用。

高效堆肥設施
高效堆肥設施
生質能源廠
生質能源廠
淨零排放

為推動綠色轉型並達到兼顧環境生態與空間多元利用,本署積極盤點全國具潛力之公有環保設施場域,將掩埋場、焚化廠與清潔隊部導入太陽光電系統建置。不僅活化公有土地、提供再生能源,也兼顧能源安全與環境永續。未來將持續盤點具潛力的場址,推動太陽光電設置,為淨零轉型注入動力。

環保設施設置太陽光電
環保設施設置太陽光電
未來展望

本署將持續透過補助與專案協作,支持地方政府強化現有設施,並進行新設施的建置與技術升級,藉由跨機關協調、定期交流及專業督導,整合各方資源建立因地制宜的垃圾處理模式。同時引進創新科技與管理工具,提升災害應變與監督彈性,優化整體治理效能,逐步打造兼具韌性、透明度與高效能的垃圾處理系統,邁向資源循環與淨零轉型的永續願景。

新聞發布

焦點議題

業務執行成果

熱門服務

常見問答

掩埋場智能監控與管制中心運用多項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具體實施方式包括:透過AI熱輻射偵測暨火光煙霧偵測監控系統,及早發現火災風險,立即啟動防火措施,避免火災擴散;在沼氣管裝設甲烷偵測器,即時監控甲烷氣體,防止爆炸或自燃發生;應用人型區域電子偵測監控系統監控場內大型機具(如挖土機或山貓等)運作狀況,辨識並示警周圍是否有人員進入危險區域,避免碰撞事故;結合車牌辨識系統和智慧地磅,自動識別進出車輛的車牌並秤重,準確記錄廢棄物的進場量,防止違法傾倒及超量垃圾進入場區,確保掩埋場規範運作。最後,整合這些技術共同運作,形成完善的防災與管理系統,有效提升營運管理及污染防治能力。

此外,推動建置掩埋場智能監控與管制中心的目的是強化掩埋場的環境監控及污染防治,其中覆土、滲出水收集處理及地下水監測是關鍵的污染防治措施,各項措施詳細說明:覆土處理為每日作業結束後,必須以厚度15公分以上的覆土覆蓋垃圾,以防止雨水滲透和氣味擴散,減少滲出水的產生,並防止病媒滋生;滲出水收集處理方面,掩埋場應設有完善的滲出水收集和處理系統,確保滲出液集中處理後符合環保標準,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周圍環境;地下水監測方面,為預防地下水污染,應在掩埋場上下游設置地下水監測井,並定期檢測水質,重點監測重金屬如砷、鉛、鎘等污染物。

焚化底渣經過篩分、破碎、磁選分離、風選分離、渦電流分選等機械物理處理方式,去除焚化底渣中易腐爛、鬆動、不適合再利用的部分,並分離出鐵金屬、未燃物、非鐵金屬等物質,接著再透過穩定化、熟化或水洗等化學處理方式,降低焚化底渣中的重金屬溶出以及異味。經過這些處理後的產品可以替代天然砂石作為工程材料,稱為「焚化再生粒料」。

一般民眾產生的垃圾在焚化爐中經過高溫完全燃燒後,可燃物質將氧化為安定的氣體,不可燃物質則轉化為性質穩定的無機物。垃圾在焚化爐燃燒完成後,其中殘留在爐床中的篩灰、爐床灰等二種物質,稱為「焚化底渣」。

社群動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