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家園: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環境清理歷程
強颱「樺加沙」於114年9月23日造成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花蓮地區。本署會同中央各部會、地方政府、國軍及民間志工,在災後一個月內完成大規模環境復原工作,累計投入12,881人次清潔人力、6,033臺機具,清除319,716公噸淤泥及垃圾,完成325件水質檢測並全數合格。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已於114年10月23日11時撤除,災後復原工作圓滿達成階段性任務,後續復原工作由各權責單位接續辦理。本專區彙整過程完整紀錄,感謝所有參與人員的辛勞付出。
(統計時間:截至114 年 10 月 22 日)
本署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督導地方環保局投入環境整頓作業,並協調跨縣市支援,動員清潔人力與機具協助災區進行垃圾與堆積物清理,確保復原工作不中斷。
- 累計投入清潔人力12,881人次與清潔機具6,033臺
- 環境部協調環保局移撥資源回收車予光復鄉公所使用:
- 光復鄉原有資收車6臺,本次災害損壞2臺,僅有4臺使用
- 彰化縣移撥資收車2臺;臺南市移撥收車2臺及垃圾車2臺
- 光復鄉目前已有8臺資收車
- 災情復原期間已有開口契約執行,車輛調度無問題
本署結合中央與地方力量,迅速調度人力與機具投入災區,各地清潔隊日夜趕工,讓復原工作持續推進,逐步還給居民一個更乾淨、安全的生活環境。
災後廢棄物與農地污染清理,是目前復原工作的首要任務。本署督導花蓮縣政府加速推動垃圾清運與暫置區規劃,確保環境能逐步恢復整潔。
- 累計清除淤泥及垃圾量319,716公噸
- 啟用暫置區3處,備用3處:
- 第一暫置區計0.39公頃、第二暫置區計0.24公頃以及第三暫置區(台糖61耕區,於9月29日啟用)計5.27公頃
- 9月29日與台糖公司及花蓮縣環保局會勘,台糖同意借用四至六處(台糖62、63、66耕區)共計24.28公頃,未來不足時可提供使用
- 第一暫置區、第二暫置區淤泥及廢棄物,於10月11日全數移置至第三暫置區
- 自10月12日下午起,第二暫置區轉型成轉運站,供作東富村、北富村及15公噸以下的土車,以作為第三暫置區的分流。第二暫置區提供轉運至10月20日17時止,並於10月21日全數移置至第三暫置區
- 目前暫置區總計可供暫置約100萬公噸淤泥及垃圾量
- 第三暫置區已完成鋪設帆布、導水設施、引流側溝及貯坑等施作,移除灌渠土方
- 垃圾收運規劃:
- 主要受災地區家戶垃圾,垃圾車沿街收運,民眾簡單分類隨時排出,置於家門口即可
- 非主要受災地區照正常收運。單日與雙日分區收運
- 10月22日垃圾清運日間8車次(含夜間3車次),共清運約3.5公噸垃圾
- 北富村農田垃圾問題:
- 北富村垃圾帶面積約4.9公頃,主要道路垃圾已於9月26日完成清除
- 10月1日前進協調所上午會議決議,北富村垃圾帶之居家周邊環境由志工清理,農田部分交由農業部負責
透過垃圾清運與暫置場規劃同步推進,本署與地方清潔隊合力讓災後廢棄物能有效處理,也讓居民生活環境逐步回到乾淨與秩序。
颱風過後,環境常伴隨積水、淤泥與大量廢棄物,容易引發傳染病與衛生問題。為保障居民健康,本署同步推動公共衛生措施,透過臨時設施與環境消毒,降低疫情與疾病風險。
- 推動環境消毒作業:
- 建議使用漂白水 1:100 稀釋液(10 公升水 + 100 毫升漂白水)擦拭環境表面
- 停留 1–2 分鐘後,再以清水清洗
- 使用時避免混用其他清潔劑,並應配戴手套與口罩
積水環境可能導致病媒蚊孳生及鉤端螺旋體、類鼻疽等疾病傳播,清掃時應穿雨鞋、戴手套,避免傷口接觸污水或淤泥,並落實 「巡、倒、清、刷」四步驟,有效預防登革熱與其他災後傳染病。
為保障居民健康與飲水安全,本署持續辦理水質抽驗,檢測供水品質是否符合相關標準,以降低災後公共衛生風險。
- 已完成 325 件飲用水水質抽驗工作,全數合格
- 檢測涵蓋花蓮主要供水區域
- 建議飲用前先煮沸,或使用瓶裝水
325 件水質檢測結果均符合標準,用水安全無虞,但本署仍提醒居民保持謹慎,飲用前最好煮沸或選用瓶裝水,更能確保健康安心。
本署以「督導協調、環境清理、公共衛生、水質監測」四大任務為核心,攜手地方政府、清潔隊、國軍與志工,持續推進災後復原。從垃圾清運到水質檢測,從流動廁所到社區消毒,這些行動共同守護花蓮居民的健康,並讓家園逐步恢復整潔與安全。
主災區垃圾車沿街收運,民眾可將垃圾隨時放置門口;非災區則依照單雙日制收運。大型廢棄物請與一般垃圾分開,或聯繫清潔隊協助。
- 發布單位:綜合規劃組
- 發布日期:114-09-30
- 檢視更新日期:114-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