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環境清理及災後復原

強颱「樺加沙」挾帶豪雨重創花蓮地區,馬太鞍堰塞湖於 9 月 23 日發生溢流,洪水挾帶泥沙與廢棄物衝擊下游社區。本署在災後第一時間啟動應變機制,調度人力與機具支援,並督導地方政府展開環境整頓,確保居民生活環境與公共衛生安全。本專區彙整災後復原的主要工作與進展,提供民眾最新資訊與指引。

災後環境整頓最新概況

(統計時間:截至114 年 9 月 29 日)

清潔人力投入
3,210人次
清潔機具投入
845輛次
垃圾清運量
24,974公噸
流動廁所設置
100
飲用水檢測
95件,全數合格
督導協調|中央整合、地方動員

本署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督導地方環保局投入環境整頓作業,並協調跨縣市支援,動員清潔人力與機具協助災區進行垃圾與堆積物清理,確保復原工作不中斷。

  • 累計投入 3,210 人次清潔人力與 845 輛次機具
  • 9 月 30 日新增臺南市、屏東縣支援清溝車、水車與鏟裝機等
  • 各縣市清潔隊員日夜輪班,僅 9 月 24 日一天即清除了超過 1,000 公噸淤泥

本署結合中央與地方力量,迅速調度人力與機具投入災區,各地清潔隊日夜趕工,短時間內清除了上千公噸淤泥,讓復原工作持續推進,逐步還給居民一個更乾淨、安全的生活環境。

環境清理|垃圾清運、暫置規劃

災後廢棄物與農地污染清理,是目前復原工作的首要任務。本署督導花蓮縣政府加速推動垃圾清運與暫置場規劃,確保環境能逐步恢復整潔。

  • 累計清運垃圾 24,974 公噸
  • 已啟用暫置場 3 處,另有第 4 處備妥,總面積 29.55 公頃
  • 垃圾收運規劃:
    • 主要受災地區家戶垃圾,垃圾車24小時沿街收運,民眾簡單分類隨時排出,置於家門口即可
    • 非主要受災地區照正常收運。單日與雙日分區收運

透過垃圾清運與暫置場規劃同步推進,本署與地方清潔隊合力讓災後廢棄物能有效處理,也讓居民生活環境逐步回到乾淨與秩序。

公共衛生|臨時設施、防疫消毒

颱風過後,環境常伴隨積水、淤泥與大量廢棄物,容易引發傳染病與衛生問題。為保障居民健康,本署同步推動公共衛生措施,透過臨時設施與環境消毒,降低疫情與疾病風險。

  • 已設置 100 座流動廁所,提供受影響地區基本衛生需求。
  • 推動環境消毒作業:
    • 建議使用漂白水 1:100 稀釋液(10 公升水 + 100 毫升漂白水)擦拭環境表面
    • 停留 1–2 分鐘後,再以清水清洗
    • 使用時避免混用其他清潔劑,並應配戴手套與口罩

積水環境可能導致病媒蚊孳生及鉤端螺旋體、類鼻疽等疾病傳播,清掃時應穿雨鞋、戴手套,避免傷口接觸污水或淤泥,並落實 「巡、倒、清、刷」四步驟,有效預防登革熱與其他災後傳染病。

水質監測|確保飲用安全

為保障居民健康與飲水安全,本署持續辦理水質抽驗,檢測供水品質是否符合相關標準,以降低災後公共衛生風險。

  • 截至 9 月 29 日,已完成 95 件水質檢測,全數合格
  • 檢測涵蓋花蓮主要供水區域
  • 建議飲用前先煮沸,或使用瓶裝水

95 件水質檢測結果均符合標準,用水安全無虞,但本署仍提醒居民保持謹慎,飲用前最好煮沸或選用瓶裝水,更能確保健康安心。

 

本署以「督導協調、環境清理、公共衛生、水質監測」四大任務為核心,攜手地方政府、清潔隊、國軍與志工,持續推進災後復原。從垃圾清運到水質檢測,從流動廁所到社區消毒,這些行動共同守護花蓮居民的健康,並讓家園逐步恢復整潔與安全。

常見問答(FAQ)

主災區垃圾車 24 小時沿街收運,民眾可將垃圾隨時放置門口;非災區則依照單雙日制收運。大型廢棄物請與一般垃圾分開,或聯繫清潔隊協助。

建議使用 漂白水 1:100 稀釋液(10 公升水 + 約 100 毫升漂白水),擦拭桌椅、地面,停留 1–2 分鐘後再清水沖洗。請配戴手套、口罩,避免皮膚直接接觸。
請落實「巡、倒、清、刷」:巡視積水、倒掉容器內積水、清理雜物、刷洗容器內壁,避免病媒蚊孳生。另需注意鉤端螺旋體與類鼻疽等傳染病,清理時建議穿鞋戴手套。
環境部督導追蹤環保局完成設置100座流動廁所,分布於花蓮縣光復鄉各村,相關位置請以現場標示為準。
本署已完成 95 件水質檢測,全數合格。建議民眾仍應將水煮沸後再飲用,或選用瓶裝水,降低風險。
相關圖卡
相關影片
「中央災變中心前進協調所」記者會直播影片
相關新聞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