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在環境保護的持續關注下,環境部積極進行土壤、地下水和底泥品質的監測和管理,以確保我們的土地和水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維護。這些領域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和措施如下。

土壤品質
土壤品質
土壤品質

土壤品質指的是土壤在自然生態系下所具特別的能力,例如維持植物之生產力,減少環境污染物且能確保環境中之土壤品質,以及確保動植物與人類生活與人體健康的品質,促使農業能永續發展,保護土壤與水資源。

良好的土壤品質可以維持植物生長
良好的土壤品質可以維持植物生長
土壤亦可保護水資源
土壤亦可保護水資源
維持土壤品質能促使農業的永續發展
維持土壤品質能促使農業的永續發展

本署歷年一直在進行全國土壤品質監測,已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資料。這些資料對於土壤資源管理、品質保護、國土利用和土壤污染管理的政策制定都至關重要。政策制度之規劃研擬都需要這些資料來輔助環境調查和分析工作,以確保土地和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土壤調查成果
土壤相關資訊及調查成果可至全國土壤資訊公開網查看
土壤污染及監測、管制標準可至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查看
地下水品質及監測管理
全國10大地下水分區-區域性監測井分布
全國10大地下水分區-區域性監測井分布

區域性監測井地下水監測工作自91年起執行,每年檢測為一至四次不等。統計歷年區域性地下水質監測數據,近10年全國整體地下水低於污染監測標準比率達90% 以上。主要原因為自然背景地質影響所造成;而氨氮來源除自然地層中有機物質進行轉換外,亦可作為水體是否受到人為污染的指標之一;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皆低於地下水污染監測標準。

最新檢測數據可至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查看
全國地下水分區超標測項比率展示
全國地下水分區超標測項比率展示
底泥品質及檢測管理
底泥形成示意圖
底泥形成示意圖

底泥為砂、黏土、坋土及其它物質混合並沉降在水體底層的混合物,可能來自受侵蝕的土壤礦物及經分解的動植物碎屑等天然有機物或人為污染物。由於底泥位處於水面之下,若有污染情形並不易為人所接觸或誤食,因而不會對人體產生立即性危害,但當底泥長期累積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質,則可能經由生物體食物鏈的累積與放大效應而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之危害影響。

底泥外觀
底泥外觀
底泥外觀

自99年將底泥品質管理納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環境部已逐年訂定相關法令制度、行政規則與指引。從103年開始河川、湖泊水庫及灌溉渠道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每5年至少應定期檢測所轄水體底泥品質一次,並於「底泥品質檢測資訊網」公布底泥品質檢測資料,供民眾查詢及宣導管理知識與成果,有助於民眾瞭解底泥品質與即時掌握水體環境概況。

底泥檢測水體──河川
底泥檢測水體──河川
底泥檢測水體──湖泊水庫
底泥檢測水體──湖泊水庫
底泥檢測水體──灌溉渠道
底泥檢測水體──灌溉渠道
底泥品質相關成果及更多資訊可至底泥品質檢測資訊網查看
未來展望

透過持續的監測、管理和公開資訊,我們致力於確保土壤、地下水和底泥的品質符合標準,從而保護環境和人民的健康。我們將繼續努力,使這些重要的自然資源得到適當的保護和管理,以確保環境和人民健康受到保護。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