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運用IoT及AI科技工具執行空污查核

空氣污染問題是民眾長期關注之議題,依據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環保報案中心公害污染陳情系統」之統計資料顯示,環管署每年約受理27.2萬件公害污染陳情案件,案件類型包括空氣污染、噪音、水污染、環境衛生及廢棄物等,依據近6年統計資料顯示,所受理之案件類型以空氣污染類占高比例,近六年之平均受理件數每年高達9.6萬件,約占總案件數之35.31%。

科技強化空氣品質監控與管理

為了改善空氣品質,環保部門和各地環保局積極推動各種政策和措施,例如管制固定和移動源的污染,以及監測空氣品質來取得即時資訊。科技進步也讓我們能夠遠端監控污染源,並透過雲端影像監控設備和人工智慧來幫助判斷和管理空氣污染。

近年來,環保部門在北部工業區設置了雲端影像監控設備,結合AI技術進行深入監督,有效掌握工廠的空氣排放情況,防止未經許可的污染排放事件發生。

空污AI監控技術
監控工業區排放廢氣
空污AI監控技術
IoT空污專案計畫實際案例

桃園市大園工業區包含二期區位,為營運40多年的老舊工業區,與鄰近住宅區緊鄰卻缺乏緩衝區隔離,本部於109年12月收到當地里長多次反映時常聞到工業區飄出的燒焦味、酸味或化學溶劑異味,異味污染可能來源包括空氣污染物外,水質污染也可能是酸性味道來源。

辦理情形

從110年到111年,本部利用科技工具在大園工業區查出一些可能有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排放問題的公司。總共進行44次督察,其中包括24次深度調查和16次固定污染源煙道檢測。告發13家公司,主要多為業者在操作污染控制設備方面出了問題,例如設備未正確運作或維護、操作不符合許可證要求,或者排放的污染物超過標準。總共罰款超過146萬新臺幣。

112年本部繼續在大園工業區實施專案查核計畫,同時擴展到觀音工業區。另外增加AI智能影像監視系統,用來即時監控異常情況和煙道排放。透過科技工具找出可疑污染源,並進行深入的檢查和煙道測試。此外,針對一些公司的廢水進行整合性查核。

統計顯示,112年在大園工業區進行44次督察,13次固定污染源煙道檢測,並告發7家公司,罰款超過48萬新臺幣。在觀音工業區,進行41次督察,14次固定污染源煙道檢測,並告發7家公司,罰款超過100萬新臺幣。

改善情況

112年本部亦針對110-111年大園工業區專案查核計畫中13家次違規廠商辦理複查,仍有1家廠商違反環保法規,已續告發裁處並限期改善,另有1家廠商涉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第48條規定目前移送警察機關偵辦中,其餘廠商已改善完成。

經統計本部公害陳情案件管理系統112年民眾陳情空污異味案件數,其中,大園工業區112年陳情件數與111年件數相同為25件;另觀音工業區111年陳情空污異味案件數108件,至112年降為83件,陳情件數約減少23%。顯示專案查核計畫有助於降低民眾空污異味陳情案件數。

110-112年觀音、大園工業區空污異味陳情數變化
未來工作重點

上述工業區辦理之專案查核計畫及科技工具運用成果,本部將與各環保機關於辦理相關會議或教育訓練時,提供案例分享與經驗交流,適時推廣各環保機關參採辦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