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第十一屆第一會期業務報告
- 一、焚化廠升級整備
協助地方政府推動焚化廠整備延壽,完成焚化廠設施優化,達到延壽、提升處理效能及減少污染排放等多重效益,目前既有24廠已完成整改工程9廠,進行中7廠,其餘8廠縣市規劃中,並配合歲修及分年分階段辦理,並維持全國既有24座焚化廠每年約650萬公噸焚化量,並持續協助地方建置自主處理設施,自112年起桃園市、花蓮縣及臺東縣共3廠陸續投入營運,增加27萬公噸垃圾處理量,以妥善處理民眾產生之生活垃圾,維護環境衛生。
- 二、廚餘能源化推動
推動地方政府設置廚餘生質能源廠,開拓廚餘多元去化管道,其中臺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已於108年7月9日正式營運,處理量能80公噸/日,第2期預計113年底營運,加入運轉後處理量可達150公噸/日;桃園觀音生質能源廠現正試運轉,處理量135公噸/日。在廚餘與其他生質廢棄物共消化部分,協助新北市與屏東縣中央畜牧場合作,辦理廚餘與豬糞尿共消化,每日可消化20至30公噸廚餘。

- 一、表揚模範清潔隊員
辦理全國模範清潔人員表揚典禮,從全國3萬5,000多名隊員中選出102名全國模範清潔人員,以肯定清潔人員為全國環境清潔工作付出,鼓舞士氣。
- 二、促進清潔人員職業安全衛生
為落實照顧清潔人員職業安全,聘請勞動部職安署、勞安所、地方環保機關與清潔人員工會團體代表擔任委員成立 「清潔人員職業安全衛生促進小組」,每季召開委員會議,針對促進清潔人員職業安全衛生內容及作法,與工會、地方環保局交流。
推動清潔隊員職業安全衛生,有效針對各清潔隊職安衛管理不足之處,提供必要輔導、協助,邀請專家委員進行考核,並提出未來精進建議。為協助地方環保機關設置符合職安法要求之安全衛生管理組織與人員。
落實安全衛生教育訓練,111年與112年協助訓練455位急救人員、144位移動式起重機(抓斗車)操作人員、75位鏟裝機與49位挖掘機操作人員、59位高空工作車及32位堆高機取得事業證照,並辦理8班次之職安業務主管、急救人員與車輛系營建機械等操作人員之在職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督導各環保局對清潔隊員累計辦理269場次之危害告知及災害預防教育訓練或作業安全宣導觀摩,全面提升清潔隊員之職安意識;進行清潔隊業管人員勞基法訓練、主管人力資源職能訓練。
- 三、購置清潔隊員工作服
為落實照護清潔隊員及提升服務品質之政策,補助地方辦理工作服裝採購,108年補助全國清潔同仁全套工作服(含長短袖POLO衫、外套與長褲);109年自籌經費補助全國清潔同仁每人短袖POLO衫及工作褲;111年補助全國清潔同仁冬季長袖POLO衫及長褲。112年補助保暖背心及防曬袖套,均已完成交貨及驗收。
- 四、清潔隊部環境優化
推動清潔隊部環保設施優化改善,改善備勤及工作環境,112年補助11處2,768萬2,500元完成改善;113年已補助29處7,226萬222元推動清潔隊部優化改善。
- 五、加速汰換老舊垃圾車為低碳垃圾車
持續補助地方政府汰換老舊垃圾車為低碳垃圾車,107 年至111年合計協助汰換449輛,累計減碳約5,865公噸。112年補助20個地方政府1.7億元,汰換100輛垃圾車。113年已核定19縣市汰換175輛,後續持續評估推動中。
- 一、應加速改善場址推動策略
- (一)歷年累計公告場址9,176處,改善完成場址8,725處,完成率達95%,列管中場址,均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相關規定督促地方政府積極辦理改善。
- (二)針對無污染行為人場址,為加速場址改善,113年起分期分階段執行94處場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潛勢環境場址評估作業及污染 量體確認,分由中央示範及補助地方主管機關申請補助污染場址執行適當措施改善與管理,以擴大執行面並提升解列進程。
- 二、建立國(公)有污染土地活化再利用示範案例
經本部環境管理署、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及地方政府以跨部會合作方式,針對污染來源不明、整治進度停滯之場址進行研商,擇定以南投縣南投市大崗段土壤污染控制場址為標的,推動土地污染改善及活化示範案例,已由本部環境管理署運用專業於112年11月協助完成改善,整治期程由 4 年縮短為1年,節省約5,000萬元,113年將由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辦理興建環保設施之土地利用可行性評估與先期規劃,以解決當地廚餘及有機污泥處理問題,藉以活絡地方、促進民眾參與,創造收益部分回饋土污基金循環機制,共創國土資源永續利用等多贏局面。
- 三、強化區域性監測井管理及掌握地下水質背景狀況
本部環境管理署建置區域性監測井口數總計有460餘口,定期監測並依據歷年變化趨勢,調查評估掌握地下水質狀況,統計至112年度地下水監測結果,低於地下水污染監測標準平均比率為92.1%,其中鐵、錳主要為自然背景因素所致。另建置監測井履歷,完備監測井設置、維護、廢井等生命週期制度管理,掌握監測井狀況,以維護監測井使用功能,以此推動地下水污染管理作為,強化監測井系統化管理效益及整合監測資源。
- 四、推動場址綠色永續整治
為使污染場址整治工作能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本部環境管理署推動綠色永續整治政策,降低整治工作於污染物移除過程對環境之二次衝擊。112年輔導完成84處污染場址最佳管理措施評估或執行綠色永續整治作為,減低環境、社會或經濟之負面影響。另112年首次表揚6個綠色永續整治優良團隊,鼓勵污染整治者採行綠色永續整治,降低污染足跡,維環境品質。

- 一、推動環境執法數位化
介接本部內外相關系統建置稽查工作管理平臺(IMP),稽查人員可於平臺迅速查詢事業空、水、廢、毒之基線、許可、申報與查處資料,平臺運用資料科學分析申報資料,提供可疑違規訊息,提升數位稽查效率,並以智慧平板輔助稽查作業,客製化系統功能可自動載入事業資料,節省資料查找及逐字登打時間。
平臺於本部環境管理署所屬三區環境管理中心使用及逐步調整下趨向完整,基於中央與地方資源共享,自111年8月開始至地方環保局推廣本平臺及稽查數位化工作,112年共至14個縣市環保局推廣,以數位化作業方式提高地方環保局現場稽查效率。
- 二、強化環境執法跨域合作、推動污染犯罪源頭治理
- (一)持續精進檢警環合作、共同打擊非法
以區域治理為目標,督導地方辦理各類環保業務並提供諮詢,針對跨區域之環境污染事件及重大環保犯罪案件查察為業務軸心,並擔任檢警環平臺之重要聯繫窗口,與地方單位持續密切合作交流。
112年10月31日召開「全國環境執法業務研討會」,邀請檢警環執法機關就環境執法業務及國土保護案例交流經驗,並辦理「查緝環保犯罪金環獎頒獎典禮」表揚14位第一線檢警環查緝環保犯罪績優執法人員及3個地方環保機關,以感謝其辦理查緝作業之辛勞,期持續合作一起保護環境。
- (二)精進查緝技巧,提昇執法量能
透過導入環工技師、財稅、法律領域之專業人士學者,協助督察同仁辦理查緝污染犯罪案件。並於112年辦理北中南3場「污染預防管理實廠交流會議」,除提升督察人員查緝實務經驗外,也透過與產業界實務交流,推廣污染自主管理重要性,亦邀請科學管理局及民間環保團體共同參與,透過實務交流,交換執法經驗,增加中央、地方、官方與民間之互動。
- (一)持續精進檢警環合作、共同打擊非法
- 三、提升技師簽證品質,強化事業自主管理
112 年係以前一年度(111)年簽證量大及簽證品質不佳之技師為查核對象,並以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機制,共同執行技師簽證案件查核作業。112年共計查核372件,其查核之相關缺失均據以要求技師改善簽證品質。
本部環境管理署為提升技師簽證品質及專業知能,除前述查核機制外,112年亦辦理4場次環境保護技師品質提升宣導會,簽證 技師參與人數152位,佔111年總簽證技師人數之80.0%,而滿意度達90%,顯示其會議內容確實可協助技師增進專業知能,提升簽證品質,期透過技師專業知能,第一線協助事業做好預防環境污染機制,以強化事業自主管理,共創國民、環保、經濟三贏局面。
- 四、推動場址綠色永續整治
本部環境管理署審查通過之列管案件575案,透過多元方式進行管理與查核作業依開發行為樣態分級列管,以有效積極的行政作 為,監督開發單位落實環評承諾,112年共執行455件次環評監督,裁處14件,罰鍰合計700萬元。
針對重要開發個案,特邀集相關機關、專家學者、當地居民代表及環保團體成立監督委員會或辦理專案監督會議,112年共召開13 場次會議,就各開發案環評審查結論及承諾事項辦理情形,進行監督查核;並建置部會合作機制,透過跨部會協作及資料整合交流,並適時協同執法,亦透過科技工具及大數據分析,朝向建置環評案件監測數據資料庫及評估警示機制、數位化管理機制及開發場址遠端監控系統等工具輔助運用,切實提升監督執法成效。
- 一、明確界定海岸清潔維護統籌單位、妥適分工,海岸每吋土地都乾淨
行政院109年5月7日核定「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109~112年)」,並於112年9月23日核定「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113~116 年)」,由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國防部、財政部、農業部、海洋委員會、教育部及本部等9個部會盤點各海 岸清理及源頭管理等各項工作,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並透過「定期清」、「立即清」及「緊急清」的清理機制,期讓全國1,990公里海岸每吋土地都乾淨。
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自109年起,已投入人力、經費清理所轄海岸,自109年至113年1月31日止,全國共清理超過23.1萬公噸垃圾;本部並進行海岸廢棄物調查,全國海岸垃圾量112年較108年減少近六成,海岸清潔維護已見成效。
- 二、透過「源頭減量」及「去化回收」,逐年減少海岸廢棄物清理量
為攔截陸源垃圾流入河川,本署與經濟部水利署合作執行河川垃圾攔除作業,統計109年至113年1月底止,目前全國固定攔除點(含水門573處、抽水站42處、其他攔除點686處)共計1,301處,累計機動攔除點3萬3,524處,共計垃圾攔除量約4.1萬公噸。
清理海岸廢棄物要從源頭減量著手,包括農業部漁業署推動漁網漁具實名制、養殖漁業用的保麗龍浮具更換為環保浮球、養殖廢棄物暫置區設置;經濟部及環境部推動河面垃圾攔除、提供廢保麗龍及廢木材(含蚵架)再利用共同供應契約予相關機關使用,以建立妥善回收再利用管道及機制。
- 三、為維護春節期間海岸的乾淨及舒適環境,訂定「春節期間海岸髒亂通報案件處理作業程序(草案)」。配合春節期間旅遊旺季,提供國人及國際旅客於春節期間有乾淨整潔的海岸(灘)環境,透過中央及地方協力合作,加強春節期間海岸髒亂通報案件處理效率,增進 海岸環境可親近性,使民眾更願意親近海岸,並提升觀光價值。

- 一、修繕及新建優質公廁
為打造高優質公廁與環境品質,提升國際旅客觀感,行政院核定「優質公廁及美質環境推動計畫」(108年至113年)。補助地方 政府興建及修繕公共廁所,提升優質公廁環境品質,促進觀光產業發展。
本部環境管理署自108年起推動「改善公廁暨提升優質公廁推動計畫」,補助各地方政府興建及修繕公廁,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建構優質公廁,累計108-113年,共核定補助4,147座公廁進行新建、修繕工作數。為確保公廁工程品質,辦理公廁工程查核,邀請專家學者專業輔導,提升公廁工程施工品質。
督導推動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依訂定之「友善廁所設置參考指引」辦理公廁工程修繕及新建案件時,應通盤考量綜合提升基本、性別、親子、高齡及身心障礙等多項友善度。累計108-113年,已核定補助友善廁所224座。全國性別友善公廁有589座,本部補助占38%。
為打造具美感與質感的環境,提供舒適如廁體驗及適合所有人的公共廁所為目標,辦理「美質如廁環境-如你打造」公共廁所競圖活動,報名期間自112年12月15日至113年3月15日止,並預計於113年5月辦理評選及6月辦理頒獎發表會,廣邀民眾集思廣益發揮創意,共同設計打造舒適、舒心及安心的廁所。
- 二、推動公廁品質提升
- (一)112 年辦理民眾參與公廁評鑑抽獎活動,邀請民眾在外如廁同時給予公廁評分,以反應民眾對於公廁品質的要求。
- (二)為整體提升我國公廁品質,營造標竿學習的正向氛圍,本部環管署辦理公廁評比活動,經過專家學者為期三個月的實地考評,決選出 35 處特優名單並辦理表揚頒獎,肯定獲獎管理單位的辛勤付出。
- (三)推動公廁文化,透過電台廣播宣導民眾優質如廁文化,包含「衛生紙丟馬桶」、「自己弄髒自己清」、「如遇公廁清掃人員不吝說聲真乾淨,感謝您」等。
- (四)112年11月17日參加中油公司舉辦「世界廁所日 公廁清潔總動員活動」,以鼓勵企業提供優質公廁服務民眾。該公司積極參與本部推動「全國績優公廁評比活動」,推派優質公廁參選,亦持續維持良好公廁環境服務品質,提供民眾更優質的如廁環境,讓民眾使用安心。
- (五)推動試辦公廁設置智慧化感測器,如人流、異味、廁紙及洗手乳剩餘量等智慧化感測器,即時提供公廁管理單位監測結果,即時清理,並供管理單位規劃清潔及耗材更換頻率,更有效管理公廁。
- (六)推動列管公廁張貼QR code,民眾可即時反應改善意見,提供管理單位即時派員改善。
- (七)為提供民眾整潔舒適之遊憩環境,擬訂「年終大掃除實施計畫」。請各地方政府加強辦理環境清理及相關宣傳活動,結合機關、團體、村、里共同參與,鼓勵民眾、志工及社團,進行環境清理整頓及清除髒亂點工作。
本部環境管理署持續辦理提升我國公廁整潔品質工作,建立公廁評鑑分級管理制度、加強環境整潔巡(稽)查及宣導溝通。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公廁清潔維護,推動民眾參與公廁品質評鑑活動,期由建構優質公廁、加強環境整潔及輔導改善等,提升環境衛生品質,讓民眾享有使用「不髒、不臭、不濕」良好且清新之如廁環境。

- 發布單位:主任秘書室
- 發布日期:113-03-15
- 檢視更新日期:1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