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災後復原 重建安心家園
環境衛生
天災後環境清理
近年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颱風、豪雨等災害不只影響交通與生活,還會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災後廢棄物,造成環境衛生隱憂,也加重地方政府的處理壓力。為了讓災後環境能更快恢復正常、減少民眾生活不便與疾病風險,本署建立完整的災後廢棄物應變機制,從災前準備、災中應對到災後清理,加速復原腳步。
本署作為:從防備到清理,一條龍應變
在災害來臨前,本署會與地方政府啟動協調平台,預先部署人力、機具與轉運站位置,並掌握可能受災區域的廢棄物量,方便災後快速行動。
災害發生後,立即派員協助地方清理街道、住宅區與市集區的垃圾與淤泥,並採取「分流分類」策略,將可燃、不可燃、有害廢棄物分別送往焚化廠、掩埋場或回收場,避免二次污染。
同時啟動設施搶修機制,盡快恢復垃圾中轉站與污水處理設施運作;海岸地區則同步巡檢與清除颱風沖上的漂流廢棄物,確保環境整潔與安全。
民眾行動指南:災後垃圾清理這樣做
災後 48 小時內是環境復原的關鍵期,民眾可依下列原則處理廢棄物,協助加速清運:
- 一、易腐敗垃圾優先處理
將易腐敗、發臭的廚餘與其他垃圾分開堆放,方便環保單位優先清運,減少異味與病媒蚊孳生。
- 二、大型廢棄物正確擺放
不易腐敗的大型家具、家電,請依環保單位規定放置在暫置地點,避免阻礙救災與交通。
- 三、集中轉運,提高效率
針對住宅區與市集區垃圾,環保單位會先以小型機具集中到臨時轉運點。日間短程集中、夜間長程運送,避開尖峰時段,加速街道清潔恢復。
- 四、防疫消毒不能少
轉運過程中會進行適當消毒,民眾也可配合在自家庭院、排水溝進行環境清理,防止病媒蚊孳生。
邁向更智慧的防災環境
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災後廢棄物的清理效率可快速提升。本署將持續整合即時監測、通報與進度追蹤,精進災後應變措施和復原策略,並引進 AI 預測技術,提前掌握風險,讓每一次災後重建都能更快、更穩、更安全。
- 發布單位:環境衛生組
- 發布日期:114-09-05
- 檢視更新日期:1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