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環境衛生 海岸清潔維護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與觀光資源,卻也面臨海岸垃圾日益嚴重的挑戰。除了常見的塑膠瓶、玻璃、漁網等,更有不少具潛在危險性的「海岸風險廢棄物」,如針筒、打火機、壓縮罐、破碎玻璃、化學容器及不明物品等,若未妥善處理,不僅可能為民眾帶來危險,也會引發環境污染問題。為此,本署訂定「海岸風險廢棄物通報清理作業指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認識並正確應對這類潛藏於海岸的廢棄物威脅。

淨灘風險應對四步驟

為讓民眾與淨灘志工在參與海岸清潔時能更安全、有效率地辨識與處理風險物品,遇到危險廢棄物時,依循「發現 → 觀察 → 判斷 → 處置」四步驟作為核心指引:

  • 發現(留意):注意可疑物品,例如鏽蝕罐、破裂針筒、不明液體、鋒利金屬或大型不明廢棄物。
  • 觀察(評估):檢視物品是否外觀異常、是否有破損、刺鼻氣味或液體滲漏。
  • 判斷(避免接觸):若懷疑有風險,請勿移動或打開,可拍照記錄並標記位置。
  • 處置(通報處理):通報地方政府或相關單位,由專業人員處理,確保安全與正確清運。
認識海岸廢棄物
如何清理海岸廢棄物
海岸廢棄物應對
安全參與 清出乾淨海岸

自「向海致敬」行動推動以來,海岸巡檢與清理工作持續進行,並結合空拍技術與 AI 分析,針對可能堆積風險廢棄物的熱點進行精準通報與快速應變,協助各地清除大量具風險性的廢棄物,降低對民眾及淨灘志工的安全威脅,同時減少海洋與海岸環境的污染風險。

未來,本署將持續完善「海岸風險廢棄物」管理制度,並加強向民眾推廣辨識與正確處理方法,讓更多人在海邊活動或淨灘時都能懂得發現、懂得避開、懂得通報,不僅清出乾淨的海灘,更守住每一次安全的海岸體驗。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