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環境衛生 登革熱防治

每年 6 至 10 月是臺灣登革熱的好發期,高溫加上降雨,讓病媒蚊活動力大增,傳播登革熱的主要是「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牠們喜歡在陰暗潮濕、積水的地方繁殖—像花盆底盤、塑膠桶、帆布凹陷處、廢輪胎等,只要環境中有積水,就可能成為病媒蚊孳生地,增加登革熱傳播風險。

強化全民與地方應變力

防治登革熱的關鍵,在於從日常生活中阻斷病媒蚊繁殖,落實防疫四招:「巡、倒、清、刷」—巡視家中與周邊環境、倒掉積水容器、清理排水溝與各類容器、刷洗內壁防止蚊卵附著,外出時,建議穿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防蚊液,降低被叮咬機會。

若出現高燒、肌肉關節疼痛、後眼窩痛、皮疹等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並配合衛生單位的防疫調查,確診後,務必在家中及周邊進行環境大清掃—清除所有積水容器、疏通排水溝、將廢棄物妥善封存或處理,避免家中孳生出新的病媒蚊,阻斷病毒在社區的擴散。

預防登革熱黃金四招
預防登革熱黃金四招
防治成效初現,邁向在地化長效管理

防治登革熱不難,但需要全民每天都付出一點心力:定期檢查陽台、院子、社區的積水處,清除或倒乾可能成為孳生源的容器,並保持環境乾燥。本署持續結合地方政府資源,加強孳生源巡查、環境清理與社區宣導,讓「沒有積水,就沒有孑孓;沒有孑孓,就沒有蚊子;沒有蚊子,就沒有登革熱」成為全民的習慣與共識,一起守護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回頂端